腊月是一年之岁尾,正值寒冬。民谚云:“腊七、腊八,冻掉下巴”,正是言之其冷。这时冬季田事告竣,故有“冬闲”之说。农事上是“闲”了,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,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。春节,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。而腊月,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,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。

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,然后人们要扫房、请香、祭灶、封印、写春联、办年货,直到除夕夜。广义地说过年,应该从腊月二十三“过小年”,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,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。

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“小年”,腊月二十四是我国南方地区的“小年”。

也有不同的说法讲:古时,过小年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的传统,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。

不管“小年”到底是哪天,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,都会开始准备年货,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。小年,正是过年的开端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17.jpg


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,腊月二十四这一天,人们需要在春节前进行全面的扫尘活动,称为“扫年”“除残”等。此外还有“腊月二十四,家家写大字”。写大字就是写春联的俗称习俗可追溯到古人写桃符。

在春节前扫尘,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。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大江南北,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23.jpg


民谚称“腊月二十五,推磨做豆腐”,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。有趣的是,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。说起来,这“腊月二十五,豆腐的‘腐’与幸福的‘福’谐音,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。

此外,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、接玉皇、赶乱岁、照田蚕的习俗。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“千灯节”,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29.jpg


“腊月二十六,里外洗一洗。”腊月二十六的洗浴称为“洗福禄”。意即洗去陈旧气,迎来新喜气;洗净迎福禄,福禄更长久。“腊月二十六割年肉”,是日距离年关已近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肉,开始置办过年的物品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34.jpg


在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里,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自家家禽。因为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、气昂昂,非常有气派,更有喜庆的氛围,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。而这天宰好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,整只鸡盘在一个碟子里摆放在桌子中间,不能将其拆解,取名为“大吉大利”,意寓好彩头。

腊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,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,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,故有民谚有云“二十七赶大集”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40.jpg


北方民谣有“二十八,把面发”“腊月二十八,打糕蒸馍贴花花”等说法。南方一些地方习俗不同,如广东《迎春洗扫歌》所示,“腊月二十八,家什擦一擦”“年廿八,洗邋遢”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45.jpg


又称为小除夕。民谣“腊月二十九,上坟请祖上大供”。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,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。临近春节,广东的迎春花市也正举办得热闹非凡,年意愈浓。

 

 微信图片_20220126163751.jpg


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,俗称除夕。“旧岁到此夕而除,明日即另换新岁。”故又称除岁。“除夕”即除旧布新、月穷岁尽之意。

守岁,俗称“熬年”。除夕之夜,灯火通明,合家围坐,辞旧岁,迎新年,彻夜不眠,称为“守岁”。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"是夜,禁中爆竹山呼,声闻于外,士庶之家,围炉团坐。达旦不寐,谓之“守岁’。”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岁月惜别留恋之情。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压岁钱古称"厌胜钱""压崇钱"“押岁钱”。除夕的年夜饭后,小辈要给长辈拜年,长辈要给晚辈“压岁钱”。据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“以彩绳穿钱,编作龙形,置于床脚,谓之压岁钱。尊长之赐小儿者,亦谓之压岁钱。”古人认为,压岁钱可以驱邪除凶,求平安。

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"团圆饭”“合家欢”是全家全年最重要的一顿饭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岁暮,家家具肴蔌,诣宿岁之位,以迎新年相聚酣饮。”古往今来,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已成为最重要的年俗。


微信图片_20220126163806.jpg